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在学校党委的全力支持下,江西理工大学思政课建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关键课程”重建设
以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为思政课建设保驾护航
长期以来,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坚持将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铸魂工程、示范工程,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
提高站位重引领。长期以来,学校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中共江西理工大学委员会关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和思政课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与谋划部署。学校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坚持每学期召开专题党委常委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解决思政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带头上思政课、走进课堂听“开学第一课”、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会,不断健全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工作机制。
多措并举强保障。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及时配齐配强学院党委领导班子,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采取校内转岗、校区融合、大力招聘、特事特办等多种举措,全面落实思政课教师1:350的师生比要求。同时,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思政课教学改革、教师集体研修培训等,学校每年投入百万余元,助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学空间和办公条件大为改善,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促进了思政课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进教学重实效
以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
为深入贯彻《全国“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西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实施方案》(2022年),江西理工大学率先在全省进行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改革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促进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学生的认可度和收获感不断提升。
打通学生理论盲点。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以问题为依托,将深邃难懂的理论难点设计成能够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问题,推进课堂从“是什么”的陈述式教学向“为什么”的认知探索式教学转变,以“释疑问题”取代“说教理论”,让学生听得进、记得牢、有共鸣,进而打通理论盲点,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解答学生困惑点。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以问题链为线索,精准对接学生困惑,将教学内容提炼为若干个独立的教学单元,进行定向精准施策、设计专题,为学生提供更有深度的教学供给,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重塑,教学供给与学生真实需求错位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回应学生关注点。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的问题设计契合时代发展,聚焦学生的关注点和社会的焦点、热点,凸显对整体学情和当前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把握。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回应学生的关注点,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寻求结论,推动由上而下的单向度“灌输式”教学向由下而上的双向度“互动式”教学转换,促成教师“引问”、学生“追问”、师生合力“解问”的开放性教学新局面。
关照学生成长节点。问题式专题化团队教学从关照学生成长、贴近学生实际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思政课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具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加深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制造更多的话语交流空间,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择业观、消费观、交往观和恋爱观,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整合资源重融入
以“三色三维”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提升
江西理工大学坚决落实“‘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的要求。学校充分挖掘区域革命文化(红色)、历史文化(古色)和矿冶文化(金色)等资源,通过专兼联合、校地统合、数教融合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和创新,促进“三色”文化资源多方式、多载体、多场域融入思政课( “三色三维”),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强化内外联动。学校统合地域范围内多方力量,运用校内文化资源与校外文化资源,促进校史、市情、省情融入思政课,搭建集红色文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矿冶文化教育为一体的 “大思政课”实践平台,不断延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半径,形成“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做好校地统合。开展校地携手、校馆联合、校企合作,发挥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官田中央军委兵工厂、赣南客家围屋博物馆,以及江西铁山垅钨业有限公司、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本地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作用,通过多项活动的开展促进红色文化、传统文化、矿冶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创新数教融合。发挥虚拟仿真和数字技术的作用,创新思政课校内实践教学新样式。借助学校工科优势,实现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大数据等赋能思政课教学,充分利用学校“VR+红色教育”教学基地,开展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体验式沉浸式思政课实践教学,促进赣南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思政课。
提升素养重培育
以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群体助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江西理工大学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培育与引导思政课教师成长为有情怀、有水平、有温度的好老师,一批批充满活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不断涌现,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可喜进展。
加强全员培训。学校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理念,健全完善“部、省、校”三级思政课教师培训研修体系,实施思政课教师全员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学校利用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邓显超名师工作室、“VR+红色”教育教学基地、苏区精神VR纪念馆、郭大力研究院等校内资源,搭建思政课教师学习提高平台、教学研讨平台和科学研究平台。一批业务过硬、素养全面、业绩突出的青年思政课教师快速成长,在教学科研方面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优化师资结构。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学校给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政策倾斜,进人指标数在各学院居前列。从学校党政管理人员和辅导员中选聘10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的优秀教职工转任思政课教师,返聘2名高级职称教授继续从事思政课教学科研工作,发挥传帮带作用。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思政课教师博士占比高于60%,高级职称占比高于50%。
配强建优“大师资”。学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引入社会资源,聘请离休干部、劳动模范、企业家、“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为特聘教师,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学,一支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结构多元化的专兼职思政课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江西省高水平本科教学团队1个、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团队1个,2人次获批江西省十大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2人次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奖。学校思政课教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两条腿走路,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得突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获得突破,思政课教师以更高的教学水平和理论素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文/钟明荣 、邓显超)